為慶祝建黨百年,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滁州市博物館開設“紅心向黨誦紅色家書”專欄,由宣教部集體成員誦讀紅色家書,以文字打開歷史,借聲音重溫歲月,感悟黨的初心使命,傳承黨的紅色基因。
本期,讓我們一起品讀《新四軍四支隊陳方杰家書》。
本期家書講述人:金辰辰(宣教部講解員)
新四軍四支隊(簡稱四支隊)是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中率先改編為新四軍的一支抗日勁旅。按照中共中央部署,新四軍四支隊于1938年3月東進抗日,建立了以舒城為中心的抗日游擊根據地,開創了皖中皖東敵后抗日的新局面,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1938年2月,紅二十八軍和鄂豫邊紅軍游擊隊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四支隊,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參謀長林維先,政治部主任肖望東,經理部主任吳先元,下轄第七、八、九團和手槍團及直屬隊,共3100余人,是新四軍4個支隊中人數最多、武器裝備最好、戰斗力最強的一個支隊。1938年3月8日,遵照中共中央指示,高敬亭率部從黃安縣七里坪出發東進抗日。3月下旬,全支隊會師于立煌縣流波鎮,按照中共中央長江局的指示,成立了四支隊軍政委員會,高敬亭為主席,戴季英為副主席。
5月,高敬亭率四支隊手槍團、后方機關等到達舒城。6月上中旬,七團、八團進駐西湯池,九團進駐新開嶺、河棚。至此,四支隊全部集結駐扎于舒城及其周圍,以舒城為中心的抗日游擊根據地形成。
四支隊進駐舒城后,立即深入山鄉集鎮,在山七里河、三元觀、程河道、西沙埂、河棚、中梅河、烏沙、曉天以及廬江縣等地,開展廣泛的抗日救亡運動。通過召開大會、發表演說、張貼標語、組織文藝表演、舉辦抗日成果展覽等多種形式進行抗日宣傳,推動了舒城抗日救亡熱潮的興起。
英勇打擊日軍
1938年5月12日,新四軍四支隊九團偵察隊和二營四、六兩個連在巢縣蔣家河口伏擊日軍,共擊斃敵人20多人,而新四軍則無一人傷亡,打響了新四軍華中抗日的第一槍。5月15日,《新華日報》率先發布了這一消息,蔣介石也致電葉挺、項英,表示嘉獎。
1938年6月8日,日軍攻陷舒城。為牽制西犯之敵、配合正面戰場作戰,四支隊積極在安(慶)合(肥)公路、六(安)合(肥)公路兩側抗擊敵人。同時,四支隊針對潰散的國民黨軍隊和漢奸、土匪四處搶劫的情況,在無為、廬江兩地狠狠打擊漢奸、土匪,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據不完全統計,四支隊從1938年春東進皖中到1939年6月,共進行了90多次戰斗,斃傷敵2300余人,繳獲槍支1400多支、軍馬20多匹,擊毀敵汽車160多輛、汽船兩艘,沉重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用事實駁斥了“亡國論”和“日寇不可戰勝論”,開創了皖中敵后抗戰的新局面。同時,四支隊還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幫助地方發展黨的組織,組建地方抗日武裝,增強了廣大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
開辟皖東抗日根據地
1939年6月底,四支隊分編成立第四、第五支隊。四支隊司令員由徐海東兼任(徐海東尚在延安,由戴季英代理),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戴季英,副司令員林維先,參謀長譚希林。五支隊以原四支隊八團為基礎擴編而成,司令員羅炳輝,政治委員郭述申,副司令員周駿鳴,參謀長趙啟民,政治部主任方毅。此后,四支隊以定遠藕塘為中心,五支隊以來安半塔為中心,開辟了皖東抗日根據地。1941年新四軍軍部重建后,四支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二師第四旅,繼續戰斗在抗日前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