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關,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郊12.5公里處的關山中段,為古代重要關隘。地處要害,南望長江、北控江淮,地形險要、山高谷深,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是北方進出南京的必經之地,被譽為“金陵鎖鑰”。
清流關始建于南唐,宋以后陸續有所擴建。此關形勢險峻,用塊石壘砌,關洞呈拱形,現基墻尚殘存2米以上。南唐置關口以御北師,深十余丈,氣勢雄偉。關洞門額上嵌石刻:“古清流關”、“金陵鎖鑰”等。清流關昔為南北交通必經之道,號稱“九省通衢”,歷為兵家必爭之地。
古驛道上漫步,一邊是茵茵山坡,一邊是清清流水。歷盡千年風雨的清流關,歷史人文相當豐厚。除了史籍傳記,更有歷代文人墨客詩詞文賦吟誦清流關。最有名的是北宋歐陽修《永陽大雪》“清流關前一尺雪,鳥飛不渡人行絕”,和南宋陸游《送張野夫寺丞牧滁州》“陣云冷壓清流關,賊壘咿嚶氣如發”。明代文學家程敏政的《夜渡西關記》,清代文學家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記》等對關中風情均有詳細記述。明將常遇春自清流關出兵,消滅了張士誠的部隊;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張獻忠與明朝將領盧象升大軍在此交戰,河水盡赤;太平天國將領羅大剛曾與清朝將領勝保的三千騎兵大戰于清流關下,終沒能攻破關隘。1927年北伐軍經清流關西進??谷諘r期,國民黨軍胡宗南部曾在清流關一帶設防。1939年冬,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和新四軍四支隊司令員徐海東建立了以皇甫、常山、曲亭、大柳、珠龍等地為一體的皖東路西抗日根據地,清流關仍為向東警戒的重要哨口。1949年解放軍一部也是過清流關北新修的龍亭口公路浩蕩南下,駐滁州修整后直搗南京。如今斗轉星移,已是幾世沉浮、滄海桑田……
清流關絕美的自然景觀與豐富的人文歷史交相輝映,形成“清流勝境”之美譽。然而歷經明、清及至民國、抗日戰爭、文化大革命,幾經兵焚人禍,屢遭毀損,巍峨的清流關洞徹底變為一片廢墟。那曾經分布在關口兩邊山上山下,商旅走卒熙攘喧鬧的酒肆茶舍,往來香客駐足留連的寺、殿、庵、祠等全無影蹤,如今只留下了青石古道上深深車痕,讓人觸目心驚。這深深的車轍印跡更像是一道道傷痕,深深地銘刻在飽經離亂的人心上和歷史殘留的記憶中。古清流關在陽光的照耀下愈發顯得飄逸出塵,古磚墻斑駁陸離,古驛道車轍清晰,古水井隱于亂石,古石碑橫臥路邊,每一處舊時印跡仿佛都在默默地訴說著清流關的悠久歷史,也在告誡著人們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瀟瀟寒雨渡清流,苦竹云蔭特地愁?;厥啄咸骑L景盡,青山無數繞滁州”。清人王士禎的這首《題清流關》道盡了清流關的千年余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