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中學“凹”字樓,系民國安徽省立第九師范學校教學樓舊址,位于滁州市瑯琊區西門街道古樓街西端北側,原滁州中學院內。為老同盟會會員汪樹德先生(前海協會會長汪道涵之父)于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年)八月所建。坐南朝北,磚混結構,樓呈凹字形,兩層,木欄桿,木地板,面闊十一間100米,進深30米。樓墻面有花崗巖奠基石一塊,其上陰刻“安徽省第九師范學校凹字樓立礎紀念,中華民國十一年八月,汪樹德立、汪肇慶題”字樣。2012年4月19日,滁州中學“凹”字樓被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滁州中學“凹”字樓建成以來歷經風雨,幾易其名。1923年因師范經費被軍閥侵占,學校被迫改名為“安徽省第十一中學”。1930年軍閥混戰結束,十一中復校,旋易名為“安徽省立八中”1936年更名為“安徽省立滁州中學”。1937年底滁縣淪陷,學校遂成為日軍、警、特、憲的指揮機關,一度關押抗日志士,校產被洗劫。直到抗戰結束,學校才得以回遷。1972年改為“安徽省滁縣第一中學”,1982年再度改名為“安徽省滁州中學”并沿用至今。“凹”字樓是滁州中學發展史的一個見證。
“凹”字樓建造人汪樹德(1878-1963),字雨湘,嘉山縣(今明光市)明光鎮人。21歲參加清朝最后一屆童試,入泮為秀才。不久由滁州熊鞠生介紹保送去日本留學,入明治大學經緯學堂附設安徽速成師范班,旋經四川籍同學李譽龍介紹加入同盟會?;貒罂既肽暇﹥山瓋灱墡煼秾W堂,畢業后相繼擔任宿州志成師范、長沙楚怡初等學校教員、明光緝熙小學堂長。辛亥革命爆發,汪雨湘前往安徽著名革命黨人柏文蔚處,被委任為秘書。安徽旅寧教育會成立,他擔任評議部長,并當選為赴北京出席第一屆全國教育會議代表。1921年秋,調任滁縣省立第九師范校長,不久調任安徽省教育廳督學。此后,汪雨湘與三界地方士紳邵藝五等積極提出呈文請求設縣,1932年11月嘉山正式設縣,縣治所在地三界。為編纂嘉山縣志,他與省通志館取得聯系,查閱館藏歷史資料,歷經數年完成《嘉山縣志手稿》十八卷??箲鸨l,汪雨湘在長子汪道涵的進步影響下,帶領全家及親友共20人前往延安。1941年汪雨湘當選延安市參議員,隨即又當選延安市政府委員。1948年跟隨中央機關轉移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經安子文和張曙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后,已72歲高齡的汪雨湘仍要求中央派他到華東地區工作,悉心研究水利和農業,收集黃河、淮河水利資料,提出許多建議。1959年,汪雨湘將他帶到延安保存多年的《嘉山縣志手稿》轉交給嘉山縣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