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故居,位于全椒縣城襄河鎮原河灣老街,系吳敬梓曾祖父吳國對所建。因吳國對是清順治戊戌年一甲第三名探花,因此故宅又稱“探花第”。吳敬梓《移家賦》中“宴嬰爽塏,先君所置”,指的就是探花第。
吳國對考中探花后,卜地城北永安門外、拖板橋西,興建探花第。當年范圍相當廣闊,坐北朝南,有正宅十進,大門前即河灣街肆,稍前是襄河,河對面分別為吳國對長兄、進士吳國鼎的和五弟吳國龍的園林。左右俱為市肆,正宅后有花園曰“遺園”,州門澗流經園北,溪水如帶,亭臺樓榭。“詔分玉局之書”的賜書樓和“文木山房”(吳敬梓書房)也置于園中。園后為走馬崗。整個建筑氣勢恢宏、幽靜典雅。
吳敬梓中年家業敗落,家產蕩盡,故宅出賣,流寓南京。探花第于清咸豐年間毀于兵火,僅存門前四座巨大鼓形旗桿基石,一度移至吳敬梓紀念館保存。
故居整個建筑群為三進三出,分為八個展區,分別為正宅東進、正宅中進、正宅西進、民俗生活展區、祖祠“延陵堂”、賜書樓、文木山房、西花園敞軒。故居主體建筑特色為磚木結構,青磚清水墻體,蝴蝶瓦屋面,馬頭墻硬山形式。正是“故土全非遂之江上,遺園猶是換了人間”。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中國偉大的諷刺文學家,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全椒移至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雍正十一年(1733),三十三歲的吳敬梓離開故鄉全椒,移家南京,寓居于秦淮水亭。隨著接觸面的廣泛,進一步拓寬了吳敬梓的視野,吳敬梓看到:“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貴而驕人代傲人者;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在歷經世態炎涼、看透八股取士的腐朽性之后,吳敬梓以莊諧兼擅的妙筆,在南京創作了中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積十年之余,終于成書。書中大多數人物和情節以秦淮河為背景,幽默而詼諧,有力地揭示了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因追求功名富貴和沉湎于八股文而釀成的人生悲劇,從而抨擊了清代“盛世”下的社會危機。魯迅先生評價《儒林外史》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最能“公心諷世”的作品,真可謂一語中的。為了紀念這位偉大文人,人們在他的家鄉為吳敬梓建立了“吳敬梓紀念館”。
吳敬梓的一生,人如其文,放蕩慷慨、游離于功名利祿之外。其文則俯仰百年,寫幾代儒士在科舉制度下的命運,可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