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觀滁博之破解鬲的密碼(四)
4、鬲的嬗變
隨著時代的變遷,鐵器的普遍使用,鬲的原有功能逐步被甗、釜、鍋等器皿所代替,鬲也有炊具變成了禮器,發生了嬗變,逐步被其他器物所代替。
(1)鬲與甗
甗是古代的一種主要炊具,復合而成。上部是甑,下部是鬲或釜,甑與鬲之間有一個箅,箅上帶有通蒸汽的孔,相當于現代的蒸鍋。甗產生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直到東漢才逐漸消亡。鬲與甑組合而成的甗可直接用于炊事,而釜、甑組合而成的甗需要和灶相配合才能使用。
西周伯甗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
(2)鬲與釜、鍋
食具在人類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般可以分為餐具、炊具、飲具。
仰韶文化出土灰陶釜
(鄭州博物館館藏)
釜與鬲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出現的時間與鬲稍晚,而且在鬲消失之后,釜還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從出土的實物來看,陶釜、青銅釜、鐵釜均有發現,至漢代則以銅為多,有些銅釜的樣式已經演進得與今日鐵鍋相近了。因此可以說,釜是鍋的前身。
戰國“子禾子”青銅釜
(國家博物館館藏)
古代把釜寫作“黼”,實際就是圓底的鍋。它產生于新石器時代中期,商周時代就有銅釜,秦漢以后出現鐵釜,帶耳的鐵釜或銅釜也叫鍪(móu)。釜在單獨使用時,需要懸掛起來在底下燒火,大多數情況下,釜是放置在灶上使用的。“釜底抽薪”這個成語就表明了它作為炊具的功用。晚期釜多為鐵制,鼓腹,雙耳,無足,即現代的“鍋”?!对娊?middot;召南·采庫》:“于以湘之,維錡及釜。”《毛傳》:“有足曰錡,無足曰釜。”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陜縣底溝遺址出土有卷口張腹尖底的釜,大汶口文化的山東滕縣北辛遺址出土有敞口深腹圓底的釜,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有鼓腹、扁腹、筒腹等形制多樣的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