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鬲的消失
鬲廣泛地存在于大約4000多年前的中國,一直到戰國時期才逐漸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這一點從考古發現就可以得到證明。
從大約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到商代前期,在北至內蒙、南達嶺南的廣大地域發現的墓葬和遺址中,我們都能見到陶鬲的身影。商代中后期,在古人生活的遺址和墓葬中,青銅鬲開始逐步代替陶鬲,而且幾乎每一座商代遺址和墓葬中都有鬲的身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我們還是能在遺址和墓葬中看到鬲的身影,只不過制造工藝和形態甚至用途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戰國后期特別是秦統一中國之后,我們在墓葬和遺址中就幾乎看不到鬲的影子了。
齊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大國,存在的時間非常長。從西周初期分封到秦始皇滅齊,一共有836年的歷史。兩漢又分封了諸侯國齊國,傳14代,歷時261年。以齊地的考古成果為例,可以看到鬲在很長一個歷史時期的演變過程。
1978年至1979年在淄博市臨淄區大武鎮窩托村發現的西漢第二代齊王劉襄墓、1985年淄博市臨淄區金嶺鎮發現的東漢第二代齊王劉石墓中都沒有鬲出土。
臨淄區大武鎮西漢齊王劉襄墓
臨淄區金嶺鎮東漢齊王劉石墓
1984年和1986年,山東省文化局考古隊分別在魯北地區的東古村和河崖頭發掘出3座西周墓葬,其中均發現有青銅鬲陪葬。1984年至1986年,為了配合辛店齊魯乙烯廠的建設工程,山東省文物考古所組織發掘了4座東周時期的大墓,其中4、5號墓中都有陶鬲出土。
1988年至1989年,在章丘市寧家埠遺址發掘出從西周至戰國時期的墓葬110座。其中有44座是有陪葬品的,根據葬俗和出土器物組合特征,被分為甲乙兩組。甲組16座墓葬出土器物組合為鬲、豆、罐、盂,乙組28座墓葬中沒有發現鬲。
2007年和2010年淄博市臨淄區文物局分別發掘了一座戰國貴族墓葬,命名為一號墓和二號墓。其中一號墓為戰國晚期墓葬,隨葬品中沒有發現鬲;二號墓為戰國早期墓葬,隨葬品中有陶鬲。
淄博市臨淄區戰國二號墓
從上述齊地的墓葬發掘情況,可以看到周代墓葬出土器物中可以看到鬲,形態多樣,既有陶鬲,也有青銅鬲。春秋戰國時期,墓葬出土器物中已經基本見不到鬲了。到了兩漢時期,鬲徹底消失了。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鬲應該在東周時期就開始逐漸消失,到了戰國,人們就幾乎不再在生活中使用鬲了。
鬲為什么會消失呢?原始社會早期,人類過著居無定所的群居生活,鬲就是為了適應這樣的生活而發明的炊具。后來人們過上定居的生活,灶臺應運而生,適合在室外使用的鬲就慢慢被淘汰了。鬲的消失還與青銅器的繁榮有直接的關系。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的進步,青銅器被更多應用到生活用具上,器具的堅實使得人們可以在烹煮食物的時候進行更多的攪拌,而鬲的形制不便于對食物進行攪拌。
鬲從起源至消失的整個過程大致相當于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半歲月,也就是說這位“老壽星”見證了中華古代文明前半段的漫長歷程。雖然史學界稱中國文化為“鼎鬲文化”,但是鬲卻最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其他地方都沒有出土過類似器物。在鬲存在的漫長歲月里,它一直是人們生活的主要用具,但是從人類生產力發展來看,從人類生活習慣和飲食文化發展來看,鬲只能是一個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在人們生活中消失是必然的。
